美国的第三产业内部结构

2023-03-13
美国的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服务业是一个门类十分繁杂的产业,它所包括的行业数量,历来就多于其它行业。当工业处于低级阶段时,其行业数量一般是极少的,而服务业在其刚刚形成时期,就包括10个以上行业。饮食服务业、旅馆、洗染、修理、理发、浴池、交通运输、殡葬、医疗卫生、娱乐场所管理等是服务业的基本行业。如果我们深入划分,很多服务行业又可细分为更多的行业。服务业的另一重大特点是:行业间的技术性差异较大,其职能分工侧重点弹性较小。因此,如果我们不对服务业内部结构进行较为全面的多角度划分,就不可能
对服务经济的行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以及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有一个具体的认识,因而对服务经济的分析,也就不可能是一种既抽象又有实践落脚点的科学分析。再加上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为服务业服务的新兴行业又在陆续出现,情况就更是这样了。

从消费角度看,可把服务业划分为生产资料服务业和生活资料服务业两大类。

所谓生产资料服务业,是指那些把自己创造的服务产品直接加入生产性消费领域的服务经济部门。为生产性消费领域服务的服务业,其数量多少取决于工农业各产业自身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一般来讲,某一产业自身的发展规模或速度相对较大或较快,这一产业所吸收的服务业也就较大,反之则较小。这里所说的大和小是一个相对概念,它指的是某一产业所吸收的服务产品在该产业需要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世界经济发展历程表明,服务业所提供的服务产品的总额在社会总产品中的比重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而不断增大。其中,为生产消费服务的部分增长更快,相应地,这类产品的品种和质量也会依这种规模的扩大而日渐增多与提高。服务业为生产消费所提供的产品具有明显的倾斜性。这主要是由于其它产业增长的倾斜性所使然。

一般来讲,绝对地说某种服务业属于为生产消费服务的部门往往是不尽科学的。因为很多服务产品既进入生产消费领域,也进入生活资料消费领域。例如,邮电业服务产品,当生产企业为联系原材料和产品的购销事宜拍电报、寄信时,邮电业的服务产品完全是被作为生产性消费之用的。对生产企业来说,消费这些产品和消费生产所需的原材料没有什么差别,它们的价值量完全转入成品价值量之中;而当人们为了联系私人事情而寄信或拍电报时,邮电业服务产品完全是被当作生活资料来消费的,其价值耗费既不会为生产部门的产品生产提供便利条件,也不会被直接或间接计入产品价值之中。再比如旅馆业提供的服务产品也有类似情况。如果它的产品是提供给其它生产企业,为其生产、流通有关的活动所消费,那么它就是进入了生产性消费领域。假如不是这样,而是被外出探亲访友或旅游观光的顾客所消费,那么,它就是一种生活资料,因为它直接进入了生活消费领域。

既然许多服务产品的使用价值都是双重性的,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区分何种服务产品属于生产资料或是消费资料是不可能的呢?当然不是。事实上,前边的论证已经表明了这样一个区分原则:如果与服务产品相交换的货币是企业资金或资本,那么,这种服务产品就属于生产资料范畴,因为,这种消费活动是直接或间接为生产企业经济活动服务的,其代表的价值量要被迫加进产品价值之中。那么,其它非生产部门和非经济部门购买的产品即我们所称之为社会集团购买力的,究竟应该算是生产资料还是消费资料呢?虽然在实践中我们已经把它们列入消费资料范围,但实际上这些服务产品多半又直接或间接同生产消费密切相关,而且这种消费活动自身的规模又直接与产业经济规模有着一定的相互促进关系。因此,为了便于分析服务经济内部结构变动,也不妨从纯理论角度将这些服务产品同样划作生产资料。必须指出,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把这种服务产品同纯粹作为生产资料来消费的服务产品等同看待。它们之间的差别是不能忽视的。只是为了分析的简洁,我们才将它们划归一类。就像我们为了便于考察经济运行的规律,而不得不抽掉一些虽然影响经济运行,但不会变动经济运行方向的经济因素一样。本着上述准则去划定服务业的具体类别,还是可以使我们对事物有一个基本认识的。
当肯定某一服务行业属于生产资料制造业时,只是从一般情况出发的,即与这一行业提供的服务产品相交换的货币大部分是资金或资本而不是工资收入。

依据上述原则,我们可以把下述一些服务行业归属于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广告业、科学技术创造业、市场咨询服务业、信息情报业、生产资料修理业、安装业、社会集团照相业等。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服务产业提供的高档服务产品,比如旅馆饭店业、饮食业、邮电业等行业的高档产品大都进入生产性消费领域。这在我国是较为突出的。我国的高级宾馆、饭店的顾客除去外国人外大都是企业、机关工作人员。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和生活消费水平的相对落后。可见,生产资料性服务产品在服务产品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大小,还与现实的收入政策及消费支出能力相关,是一个弹性较大的数值。

同生产资料性服务产业一样,每个生活服务行业所提供的服务产品既可以进人生活消费领域,又可以进入生产消费领域。当我们认定某一服务行业属于生活服务业时,我们只是就这一行业的绝大多数产品将进入生活消费领域而言。所谓绝大多数是就价值量数额和使用价值量数额两方面而言的。换句话说,只是当某一服务行业所提供的消费资料性服务产品无论是从货币角度看,还是从使用价值量上说都占据绝对优势时,才将它归属于生活服务业。虽然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人们根本不注意统计某一行业的服务产品究竟有多少进入生产消费领域,又有多少进入生活消费领域,但作出一个基本估计还是可能的。因为,产品自身的使用价值特性大多具有倾向性。同时,具体收入分配模式、人们生活消费方式和习惯也可以为这种测算提供有力依据。比如浴池业,无论是在何种社会经济条件下,与之进行交换的大多必然是个人消费基金,这是由浴池业服务产品自身的性质和具体收入分配制度所决定的。对某一服务行业来讲,它自身的性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伴随社会经济的变动,特别是居民个人收入水平和消费支出结构及需求偏好的转变,原先只是被集团所购买的服务产品,很可能会陆续成为个人消费基金的交换对象。特别突出的是旅游业。这一产业处于萌芽和初创时期时,能够外出旅游的仅只是极少数公务人员和宗教人士。这时的旅游活动实质上是和商业活动、政治活动、宗教活动混杂在一起的。当收入水平普遍提高、劳动制度得到极大改革,人们的余暇时间逐步增多之后,旅游便成为人们甚至包括那些薪金低微的劳动者的消费项目。因此,当我们界定某一服务行业的具体属性时,应当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考虑问题。所谓静态,就是从行业自身提供的服务产品的使用价值特性及其社会应用广度出发作考察;所谓动态,就是从外部经济环境的特点和发展变动趋势出发去考察。从静态和动态两者结合中去判别服务业的行业划分,就可使这种划分更符合实际。

依照上述理论观点和原则,下述服务业应归入生活服务业类:旅馆业、理发业、浴池业、美容业、客运业、生活用品修理业、医疗卫生业、旅游业、家庭服务业、饮食业、殡葬业、托幼业、娱乐场所管理业、洗染业、照相业等。此外,被我们划归生产服务业的各行业的部分服务产品有时也进入生活消费领域。例如广告,它的部分产品就是个人的生活消费对象。一般来讲,这类产品在生产服务业产品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会随生产力水平和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大。

从使用价值自身的特性与人类自我发展的关系角度,我们可以将生活资
料服务业提供的服务产品再细分为生存资料、发展资料、享受资料三大类。进行这种划分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就在于,这种划分自身突破了那种认为服务产品的消费仅只是工农业产品消费水平达到较高程度时才会出现的活动的观点。事实上,由于部分产品属于生存资料,服务产品的消费对人类来讲,和工农业产品消费活动具有同等重要意义。因此,当我们研究社会经济结构变动时,不能再沿着那种工农业在前、服务业在后的产业变动递推原则去分析问题了。以往经济史没有充分地说明服务经济,现实经济生活中服务行业被置于低下的地位,不仅因为服务经济自身没有达到一定规模,还与在这一原则的影响下人们只注重分析工农业而忽视了与服务业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种服务产品属于何类消费资料取决于多种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同一服务产品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条件下,会分属于不同类消费资料。在生产力水平较为落后、居民消费能力较为低下的时代,到公共浴池内洗澡会被视为是一种奢侈性消费支出,换句话说,在这一时期,公共浴池业提供的服务产品属于享受资料。而在近代社会,公共浴池业服务产品则纯属生存资料范畴。在现代,当住宅设施现代化之后,公共浴池则退居为经济收入水平较低的人们的一种消费场所。这体现着一个规律性原理:经济发展水平愈高,人均收入水平愈高,原属于享受资料范畴的服务产品就会部分转变为发展资料;原属发展资料的部分服务产品也会逐步转变为生存资料。这种层层递落现象,在经济增长率急剧提高、收入水平迅速上升的时代里,表现得特别突出,也特别普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服务业创造的消费资料没有固定属性。很多服务产品其基本使用价值特性是不可更改的。比如饮食业和旅馆业的服务产品,无论从何种角度分析,都应算是生存资料。尽管这些行业提供的高档服务产品具有享受资料性质,然而,这并不是由于产品自身的基本使用价值有所改变,而是因为产品自身的使用价值层次、使用价值的质量,远远超出了一般消费需求标准和社会标准。此外,同一服务产品对具有不同收入水平和消费偏好的人来说,具有不同的消费价值,属于不同类消费资料。高级宾馆业提供的服务产品对于高收入的人来说,可以算是一种生存资料,而对一个只有低等收入的人来说,消费这些服务产品则完全是可望不可及的,即使对那些具有中等收入水平的人来说,也是一种享受资料。职业是影响人们服务产品消费偏好的重要因素。对一个演员来讲,美容服务产品可以说属于生存资料(演出时化妆用的应属于生产资料),但对从事其它工作的人来说,美容服务业产品就可能属于发展资料或享受资料了。但这并不是划分生存资料、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依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经济收入水平和服务产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质,都是对服务业提供的消费资料进行划分时需综合考虑的几个基本依据。

从使用价值的基本性质角度分析,提供生存资料的服务业主要有饮食业、旅馆业、理发业、医疗卫生业、客运业、浴池业、殡葬业等;提供发展资料的服务业主要有美容业、修理业、个人广告业、家庭服务业等;提供享受资料的服务业则主要有旅游业、高级宾馆饭店业、高级娱乐场所管理业、高级美容业等。

从服务业产生的时间顺序来看,服务业又可被划分为传统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两大类。属于传统服务业的服务行业主要包括有饮食业、修理业、理发业、旅馆业、殡葬业、医疗卫生业、洗染业等;属于新兴服务业的服务行
业则主要包括有:咨询服务业、旅游业、娱乐场所管理业、美容业、广告业、科学技术创造业、邮电业等。当我们肯定某一服务行业为新兴服务业时,并不是说这一行业在传统服务业已经出现之后,还没有一点踪迹,而是说这一行业成为规模较大、其产品已经成为某些经济实体或消费者群体的必需品的产业,只是在近代才有的事实,而且,只是在现代工业社会里,它才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对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来说,传统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往往有着不同的内容。传统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各自提供的服务产品的质量结构、品种结构以及价格也是极其不一致的。对一个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尚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或地区来说,旅游业、咨询服务业等很可能属于新兴产业范畴;然而对一个已经基本走完了工业化进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来讲,旅游业和咨询服务业则很可能早已成为服务业中的支柱产业。可见,在一个国家或地区里,传统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的具体内容,取决于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但这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服务业状况常常要受本地自然地理条件、国际经济环境、政府经济发展战略的制约。一些在别的国家和地区只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达到较高程度时,才会逐步兴旺起来的服务业之所以能够在一些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率先达到较高水平,成为当地的重点产业,原因就在于它的自然条件或政府经济政策为这一服务业的超前增长创造了良好条件和机会。

把服务业划分为传统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对人们分析产业变动、研究国民经济增长过程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划分过程自身就是对服务经济增长过程的一种揭示,就是对这一增长过程赖以存在和变动的宏观经济环境较为系统的全面认识过程。

从所有制角度上看,我们还可把服务业划分为公营服务业和私营服务业两大类。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服务经济始终表现出了这样一个特点:它既是小私有制经济聚集的领域,又是公有制经济必然渗透的领域。这个特点,不仅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以至封建社会。这是由服务经济的劳动方式和服务产品使用价值的特性以及服务产业自身与商品经济的特殊联系所决定的。不管是在何种社会里,公营服务业和私营服务业都与现实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紧密相关,都与生产力发展紧密相联。

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服务经济是已经较为成熟的现象,这是长期的历史演变的结果。显然,服务经济的发展,是一条很长的、曲折不平的增长曲线。对这条曲线轨迹的考察,使我们认识到,服务经济的发展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研究它发展历程的阶段性,比较各个阶段上的共同点与区别,不是肢解事物本身而是为了探索它的运动规律和预计它未来的发展。这是我们制定适合于现实并能够主动地推动经济发展的循序渐进的产业政策和宏观经济管理、调节政策所必需的。原因在于,对服务经济发展诸阶段的特征及历史背景如果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也就明确了服务经济自身不同发展阶段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具体地位。这样,当我们认清了现实服务经济处于何种发展阶段上,也就认清了现实服务经济的发展方向及其在国民经济总体中的作用。

服务经济的发展过程由三个阶段组成。每个阶段内都包含有服务经济的一次质变、一次高涨。这三个阶段各有着不同的经济背景,服务经济的每一
次质变和高涨都以社会经济总体形态的变革和生产力的革命以及经济观念的革新为依托。有时甚至伴随着社会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服务经济的各个发展阶段的内在经济联系表现为生产方式、劳动技术、生产组织形式以及流通方式的继承性和变革相互制约,互为条件。区别不同服务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是,不同的服务经济发展阶段有着不同行业增长结构。

服务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服务业初具规模,已经真正在社会产业体系中取得一席之地,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一阶段内,发展变化较为明显、增长规模和增长速度较大的是生活服务业,包括旅馆业、医疗卫生业、洗染业等和部分生产服务业的行业;服务产品总量的增长速度远大于服务产品品种和质量的增长速度;服务经济领域几乎完全是小商品经济势力范围,经营上细小、分散是其重要特点;同时,服务经济领域又几乎完全是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劳动力密集型经济领域,服务经济行业结构有着较强的稳定性;多数服务行业和其它产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较强的依附性;服务业的发展变化主要取决于消费领域的变化。

服务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一般存在于封建社会之内。封建社会是以农业和手工业相联的自然经济为主,小商品经济逐步发展并逐渐取代自然经济的统治地位而成为主导的经济形式。可以说,对封建社会里的经济形态变化和产业结构变动,以及劳动方式等的转变乃至这一社会经济基础自身解体,起作用最大的是商业的自发性强硬扩展及这一扩展自身与商业自身职能因果相联的综合社会效应混合而成的强大社会裂变力。与此相适应,服务经济第一个发展阶段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取决于社会消费和生产领域诸方面的变革,还取决于商业自身自然性膨胀引起的连锁性社会经济效应。从封建社会内的经济形态结构和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部分服务行业从商业中分离出来、自成体系,是由于商业变动的外在压力的强制。这是因为人口的自然增长和土地分配不均形成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纷纷流向城市。城市的逐步膨胀为交换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扩展创造了客观条件。因为,一方面城市居民需要的农产品(包括生产资料性农产品和生活资料性农产品)只能依靠与农村农产品所有者的交换来获取;另一方面城市内部社会形成了市民阶层,这一阶层拥有的人数在城市总人口中所占比重日益增长,他们大多是自由职业部门的劳动者,而不是依靠财产所有权或政治特权剥削他人为生的寄生者。这样,城市居民所需的各类工业生活用品只能依靠交换来获取。城市的扩大,强烈地要求商品流通渠道迅速增加,要求商业规模迅速扩大,要求商品流通速度迅速加大。商业从来就是一个规模弹性较大的经济部门,即便是在外部条件没有要求它扩大其规模时,商业规模也有自然膨胀的特点。一旦外部条件要求商业规模扩大时,商业扩展的速度必然是惊人的。比利时历史学家亨利·皮朗曾经对欧洲封建时期的商业扩张做出过这样的概括,他说:“从商业资本主义在12世纪发展的气势和相对速度看来,拿它与

19世纪的工业革命相比拟,并无夸张之处。”商业的扩展,使更多的生产转变为商品生产,使原先彼此没有经济联系的地区被纳入到一个统一的分工体系之中,这极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人们的有效需求奠定了基础;同时,城市经济生活也因此而日渐繁荣,城市居民的消费规模和消费偏好随之改观。所有这些都表现为一个问题:商业促成了消费模式的转变,而这一转变的中心内容之一就是购买力越来越多地投向生活服务业。另一方面,由于商品流通总是使用价值实体和购销人员两者的空间位置移动过程,商业的发展
必然要求交通运输业以及饮食业、旅馆业等服务业与之相应发展。商业的扩展,带来了商人文化水平的提高。在“生意兴隆通四海”的形势下,通过函件沟通信息联系业务、商定买卖条件,已经成了一种客观需要。于是,邮电事业作为一个行业被逐渐促成。商业的发展直接推进了社会行为观念和社会交往方式的质变。原先那些体现着社会交往关系的活动已被交换关系所统治。现在由于商业交换规模和消费需求范围的扩大,很多原来以交往关系为基础的服务劳动就逐步转变为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经营活动。服务劳动那种主仆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摆脱这一潮流的影响。过去那种人身依附关系,主人统治仆人行为的主导性因素,开始让位给以金钱为主导的雇佣关系。家庭仆役是为了挣钱而来到某一家庭从事家务劳动,家庭主人必须根据仆役的劳动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支付报酬。当然,在这一时代,超经济强制并没有彻底从家庭生活领域消失。

服务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同简单的、分散而脆弱的商品经济向以大生产为基础的较发达商品经济过渡相伴随的。每一个国家的这种经济演进过程,都不可能超越这个阶段而进入更高级阶段;所不同的是,各个国家在完成这一转变时往往面临着特定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和国内自然经济基础所带来的特殊问题,因而常常采取适应本国政治经济制度的政策体系去引导转变。一般的规律是:这一转变的发生和持续,要以商业革命为先导。商业革命对这种转变自身有两方面贡献:第一,商业革命的完成,实际也就是完成了资金的积累。换言之,商业革命是积累转变必需的资金的最重要途径。第二,商业革命使大批原先根本不提供商品或仅创造少量商品的产业和行业进入商品生产大军的行列之中,因而也就建立了新的商品交换体系和劳动交换体系,并为新的社会分工体系和新的区域经济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它的具体表现就是一些原有都市停滞或衰落,一些新的城市逐步诞生。同时,也极大地抨击并瓦解了原有的社会经济观念,特别是生产目的观念和消费模式观念,这又为人们自觉地将自己的财产、产品和劳动力投入到社会交换体系之中扫清了思想障碍。转变的完成过程实质上就是工业革命的完成过程。工业革命是工业化进程的起点,而不是工业化的终点。工业革命一般必然带来如下一些后果:第一,手工业作坊被工厂制度取代,机器化生产逐步扩展到各个行业,当然,此时的机械还只是简单机械;第二,无论是在产业经济领域,还是在流通经济领域,都出现了资金集中使用现象,分散的个体劳动者和小企业逐步被大资金所有者吞并或排挤掉,各类大中型企业成为经济领域内的主导性经济活动组织形式;第三,农业生产由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因而游离出大批农业劳动力,这些劳动力或是就地转入非农产业经济领域或是涌入城市寻求生路,后一类现象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一般远大于前一类现象;第四,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初露端倪。商品市场、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内在联系已经开始转化为外在的业务活动上的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第五,商品经济的大规模发展一般对人为的经济制导力量有着强烈的逆反机制,也就是说,商品经济自身天然的、无法消除的自发性逐渐主宰运行,它强烈地要求政府放任经济自流,试图摆脱一切政府约束。这一方面的确顺应了货畅其流、尽可能地获取最大利润的历史潮流,保护并促进了新经济运行规则的实施与成熟;但另一方面也无情地使效率原则统治了一切经济领域,成为企业家们决定所有生产及营销策略的最主要依据,因而迫使大批在新形势下不能再依靠原有劳动技术和知识水平而继续工作的劳动者不得不离
开原有工作岗位。这当然为劳动力的购买者依照自定的准则取舍劳动力、随时抛开原有劳动者创造了条件。服务经济就是在这种经济背景下完成了它向第二个发展阶段的过渡。此时,服务业总体呈现出膨胀趋势,服务业内部结构发生变动。服务业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服务业生产方式随工业生产方式与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而发生程度较浅、范围较窄的“小变革”。往日的均衡被外来的冲击打破,新的均衡开始其成长历程,引人注目的一些新兴服务业登上社会经济舞台。

英国18世纪工业革命的实际状况可以说是上述一般性概括的有力论据。从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到18世纪中叶100年间,英国的社会经济经历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创造了历史前提。其中对资本积累的完成贡献最大的,是由于先后战胜葡、西、荷、法取得了海上霸权和世界贸易中心地位所带来的巨额商业利润。商业的扩张使英国产品的国内外市场以惊人的幅度扩大,因而以手工业劳动为基础的手工工厂的小规模生产已不能适应需求的规模和变动周期的转变,这推动着资产阶级追求生产技术的改革,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机器化生产首先闯入的是纺织工业,特别是棉纺织工业。其后,毛织、麻织、丝织以及其它轻工业部门如造纸、印刷等也从工厂手工业逐步向机器大工业过渡。轻工业部门的机器发明和机械化生产的日益普遍化,极大地推动了重工业的技术革新,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能源工业的技术革新。技术革新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1740年英国只产生铁1.7万吨,但到1835年却可以生产102万吨,1835年煤产量迅速增加到3000万吨,成为欧洲第一产煤国。相应地,机器制造业也开始形成并出口大量机器,正是为了适应日益增长的商品运输,特别是煤炭运输的需要,18世纪60年代后出现了开凿运河的的热潮。到1830年,形成了全国性水路运输网。轮船也在内河航运和沿海贸易中广泛使用。斯蒂芬孙发明的机车,为运输体系的革命创造了条件。1825年英国建成从斯托克顿到达林顿的第一条铁路,从此陆上运输进入铁路时代。到1840年,英国的主要铁路干线已大部建成。与此同时,英国的邮电业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政府逐步经营大部分邮电业,使邮电业的规模和劳动效率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可见,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与交通运输业和邮电业的发展变化相联系的,这一时期也是服务经济的突出膨胀时期。

服务经济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服务业总体规模扩张最大、服务业内部行业结构和服务经济物质技术设备、生产组织形式变动最为强烈的时期。它大体上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这一阶段,服务业创造的国民生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总体的比重和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数的比重,逐步超过了其它产业部门。先是超过农业,继之又超过工业部门,膨胀较大的服务行业主要有理发业、美容业、浴池业、医疗业、信息业、旅馆饭店业、饮食业、娱乐场所管理经营业、旅游业、广告业、各类贮藏保管业等。

以日本为例,1960年医疗业就业人数61.1万、广告业为2.5万。到1975

年则分别为126.2万、7.4万。法国的医务和社会服务人员1962年为11万,1975年则达29.8万。西德1950年饭店、旅社业就业人数为48.5万,1970年则为87.3万;洗染、清洁服务、理发、美容等就业人数1950年为21.7

   

[日]饭盛信男著《第三产业》,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第39~42页。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第236页。
万,1970年为47.7万;医疗保健和兽医从业人数1950年力39.1万,1970

年则为75.1万。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已经为人们所公认。与此同时,各类机器已经进入大多数服务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特别是邮电业、医疗卫生等已成为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产业,那种手工劳动统治服务经济领域的局面已经大为改观,服务经济领域也已成为逐步全面采取自动化生产方式的产业经济领域;各种形式的大中型企业逐步取代个体劳动者和小企业而成为服务经济领域内占据主导地位的生产组织形式。以往在服务经济领域内居于统治地位的个体劳动者和小企业,在具有规模经济优势的大中型企业面前显示出了其无法根除的生产经营劣势和历史局限性,于是,它们或是变为实际上附属于大企业的形式上独立的经济实体,或是干脆被大企业所吞并,或是改变自己的经营方式,在大企业空隙中求生存。在服务经济已经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的很多国家里,服务业的大型垄断集团,其规模庞大,触角纷杂,不仅有国内的连锁公司,而且形成若干跨国公司,它们往往统治着本行业的价格、经营方式等的变动方向。这一阶段的服务经济还有这样一个特点:工农业产业领域内的服务劳动在其劳动总量中的比重日渐上升。以美国为例,1950年在农业、采矿业、建筑业、制造业中,服务类型劳动者占本产业劳动者总数的比重分别为1.4%、13%、16.1%、25.6%,而1960年却分别为3%、22.4%、20%、30.5%。一般来讲,服务经济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是以工业化完全实现、科学技术革命已经使新的自动化生产方式和各类能源、材料逐步取代旧有的生产方式、各类能源和原材料为背景的,同时,新兴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也已在产业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流通领域的劳动方式也具备了自动化特点,大资金成为制约资金流通领域各种活动的主导性力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很高,基本上达到了1500美元以上,人们生活水平也已提高,因而能够将较多的购买力投向服务部门。这就是说,服务经济能够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要以国民经济各领域的综合变动为外在条件。

服务业范围广大、内容庞杂,服务业内部结构差异较大。从整体上看,二战以前,美国第三产业内部的传统服务行业占比重较大,二战以后,新兴服务行业所占比重逐步加大。不同的第三产业部门对美国经济的影响程度也是不一样。这集中表现在对产值、就业以及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上。1963年

18种特选服务行业就业人数,占美国就业总人数的比重显示出了较大的差异。当时提供服务的行业共计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为3.3%,其中旅馆业和汽车修理业的作用较大,各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分别为0,8%和0.61%,绝对数为544万和414万。再次之为洗衣店和美容店,分别为346万和345万。当时商业是第三产业的主于,总就业人数为9217万,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为13.6%,其中饮食业、食品店、杂货店就业总数分别为1933万、1490万、

1434万,汽车经销和服装店各为860万和659万。有一个现象需要指出,即:在这18种特选的服务行业中,个体经营者占的比重相当大。提供服务的行业中,理发店和修鞋店个体经营者比重超过60%,汽车修理和美容店超过30%,其它部门绝大多数超过10%。流通领域内个体经营者所占比重普遍超过10%,饮食店、家具用品店、汽油加油店、食品店超过20%。这表明第三产业各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均具有较为强烈的分散性和竞争性。二战以后,尽管美国经济不断波动,工农业劳动生产率处于不稳定状态,但第三产业的大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第72页。
部分行业的人均产值变化率都为正数,劳动者每年报酬数均呈上升趋势。例如1948~1963年,整个第三产业每人年产值平均增长1.6%,每人报酬平均增长4.8%。其中,汽车修理、美容店每人产值平均增长率在5%以上,汽车经销、药房、饮食店、食品店、家具用品等在3%以上。其间,每年报酬增长率也只稍逊于制造业(此时制造业还较为景气)。进入80年代以后,第三产业各行业之间的工资水平有所拉大,其中零售商业有所下降,其它行业则处于上升状态。例如,1990年交通运输和公用事业小时平均工资为12.96元,零售商业为6.76元,生活服务业为9.83元。值得指出的是第三产业和制造业的工资水平差距急剧缩小,个别部门甚至超过制造业,比如交通运输和城市公用事业及批发商业,其它部门如金融、保险、不动产、生活服务业等与制造业的工资差别不超过0.4元。进入90年代,第三产业内部产值结构中,金融、保险、不动产、咨询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商业萎缩程度有所加大,其它行业产值比重基本处于停滞状态。